返回部落格

AI專案開發的三大溝通誤區:讓技術落地不再踩坑

2025年8月12日
Mia
Mia
經營溝通專案管理AI導入數位轉型
AI專案開發的三大溝通誤區:讓技術落地不再踩坑

AI專案開發的三大溝通誤區:讓技術落地不再踩坑

摘要

推動AI或自動化專案時,最常讓企業主頭痛的不是技術本身,而是來自團隊內外的溝通盲點。本文深入分析三種常見溝通誤區,結合實務建議,幫助小型企業在導入創新技術時順手又安心,減少踩雷機率,也提升專案最終成果。你將看到,溝通做對了,原本遙不可及的AI也能變成營運得力助手。

誤區一:目標描述的不精確,讓技術團隊各自解讀

情境說明

在AI專案剛開始時,經營者常想用一句「我們要自動回覆顧客」概括所有需求,於是技術團隊各自腦補功能,最後產出的東西和想像天差地遠。

解法與建議

**明確定義預期目標、必要功能,以及『不需要什麼』**非常關鍵。例如:「我們希望能回覆80%以上的常見問答,不涵蓋預約或金流相關問題。」這樣技術團隊能聚焦核心需求,避免時間和預算分散。 在Miipath的資訊顧問諮詢過程中,我們強調逐步拆解目標、用關鍵指標(如回覆率、準確度)來檢視成果,確保每次交付都對齊初衷,而不是彼此揣測、浪費精力。

誤區二:忽略中間用戶的實際操作習慣

實際案例

某間20人旅宿公司,導入自助入住AI系統時,只和技術夥伴談了流程圖,卻忽略櫃台人員的實際操作習慣。結果員工每天多花20分鐘適應新系統,反而增加工作壓力。

解法與建議

**聆聽一線同仁的想法,將流程設計語言『翻譯』成人話。**不妨在每一小迭代都請實際用戶參與測試,並蒐集具體回饋。這不僅讓專案更加貼近日常運作,也能提早發現盲點,節省日後重工的機會。 Miipath在專案實施階段,會提供導入現場工作坊,協助技術與實際操作者之間找到語言共感。有了共同語言,溝通效率與落地率才會最大化。

誤區三:以為專案交付即結束,忽略後續優化與教育

常見誤解

許多業主認為AI或自動化系統本身就應該自動「無痛升級」,交付當天等於萬事OK;但很現實地說,AI專案如同種子,必須按時澆水、修枝,才能發揮最大效益。

解法與建議

**納入運維、教育與持續優化的計畫。**建議在一開始的專案討論就排入2~3次階段性檢視,確認最新需求與AI系統表現能對齊。有策略地安排培訓,就能讓團隊漸進熟悉新工具,降低抗拒與摩擦。 Miipath會針對小規模團隊設計短期OJT(On-job Training),利用實際情境帶領大家動手操作、討論再優化。技術落地不是壓力,而是一種激活團隊動能的過程。

避免踩雷:溝通層層把關,化繁為簡

溝通SOP簡表

步驟一:聚焦營運痛點-明確定義短、中、長期目標,避免大而化之。 步驟二:建立簡單回報機制-用表單、會議記要或群組訊息,「白話」記錄需求與疑問。 步驟三:預設專案會迭代-不要求一次到位,願意分階段修正。 設計這樣的溝通流程,只需數天就能實踐,讓AI專案真正貼地生根。

結語

在企業規模稍小、有成長野心時,投入AI自動化是本世代的趨勢,但思考與溝通模式如果沒跟著更新,很容易陷入預算爆表、成效不彰的困境。 建議各位經營者將今天的三個溝通誤區放進日常專案流程,一步步落實—從明確需求、用戶共感到持續優化。若有更細緻的需求或想請專業顧問協助梳理專案流程,歡迎隨時聯繫Miipath團隊,我們樂於做你技術轉型的放心後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