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部落格

一個AI網站專案的開發全紀錄:從規劃、協作到完美上線

2025年10月13日
Mia
Mia
開發紀錄數位轉型網站自動化專案管理客戶體驗
一個AI網站專案的開發全紀錄:從規劃、協作到完美上線

一個AI網站專案的開發全紀錄:從規劃、協作到完美上線

摘要

本文以小型團隊視角,完整記錄一個 AI 網站專案的開發過程——從需求釐清、規劃、協作分工到正式上線。讀者將看到各階段面臨的常見挑戰、經營決策的實戰思考,並掌握如何把 AI 能力落地為經營日常的一部分。有助於 5~30 人以下組織跨出台灣數位轉型的第一步。

起點:想法成形與需求規劃

啟動:聚焦問題與機會

故事的起點總是來自一個念頭。例如,一間經營多年的瑜伽工作室,發現會員諮詢與時段預約變得越來越繁瑣。經營者思考:能否打造一個自動回應、預約、甚至能進行健康建議的 AI 網站? 此時需求訪談成為首要工作,團隊需要區分哪些流程適合自動化、哪些需要人工判斷,以及最迫切要解決的痛點。小型企業常見的痛點如下:

  • 客務回覆反覆、佔用人力
  • 預約、付款流程需要一站式整合
  • 客戶諮詢紀錄容易遺漏 釐清痛點後,開始列出最小可行產品(MVP),選定要以什麼核心功能切入,也評估市場上 AI 工具的成熟度與可行性。

方案選擇與預算考量

不同於大型企業,小團隊的預算有限,系統初步評估時,考慮點通常包含:

  • 是否有現成的 AI 工具或插件,可快速套用?
  • 現有網站能否與新功能銜接?
  • 預估的人力、維運、教育成本 這階段常與外部顧問如 AI Agent 顧問討論,整理出最佳性價比方案。

協作分工:組建小而美的跨域團隊

角色分工與合作機制

專案規模不大,多半集合內部 IT、行銷、甚至經營者本身共同推進。有些任務會委外專業夥伴,例如:

  • 前端工程師負責網站頁面
  • 整合 Chatbot、推薦模組等 AI 工具
  • 業務、客服人員參與需求測試、內容準備 使用協作工具(如 Trello、Notion、Slack)分配任務、追蹤進度,是防止資訊落差的好方法。團隊的小巧優勢在於溝通成本低,但也要注意不要一人包山包海,適時借助外部開發協力、顧問建議,能更快避開彎路。

實戰場景:需求變動與彈性調整

不少實務專案在初期規劃時看似完美,進入測試與用戶回饋階段卻會遇到預期外的挑戰。例如 AI 詢答模型常會回應不夠準確,使用者界面太複雜導致流失。這時候短會議、定期回顧、滾動式修正產品功能是關鍵。 有時需要縮小規模、優先上線最重要功能,其他部分以版本升級方式逐步完善。這種MVP 滾動開發理念,可讓資源投資效益最大化,也降低風險。

開發實作:從原型到正式營運

開發環節與關鍵技術

行動從建立網站雛型開始,常用技術有:

  • 使用 No-code/Low-code 工具(如 Wix、Webflow+API)
  • 整合 GPT、Rasa 等語言模型
  • 接駁行事曆、金流、Email 服務 這過程或會遇到的挑戰有:
  • AI 模組訓練資料不足,需逐步優化
  • API 整合錯誤處理邏輯、資安規劃
  • 如何將客戶數據由舊系統順利轉移 持續測試與與實際用戶互動回饋,是開發與調校的日常。若自內部缺乏足夠程式能量或經驗,許多團隊會選擇購買「顧問諮詢」時數,或由專業團隊進行核心模組開發。

上線:驗收、培訓與公告

完成開發後的重心,轉至內部驗收與團隊培訓。這裏的訣竅包括:

  • 準備簡單明確的使用手冊
  • 安排 1~2 次忠誠客戶內測
  • 利用 Line 官方帳號、FB 粉專向用戶公告新版網站 很多案例都證明,早期用戶的細節意見,常常協助產品功能更貼近市場。團隊也可設立專門 Channel 或郵件信箱,收集並定期回應用戶建議。

數位轉型的持續旅程

導入成果與下一步布局

經過這樣完整流程,一個搭載智慧客服、預約自動化的全新網站正式上線,常能有效減少日常回覆量 50% 以上、會員重覆率提升。有了第一個成功範例後,團隊逐漸熟悉數位工具,也會萌生更多自動化、AI 應用構想。 此時可進一步諮詢專業團隊,如 Miipath 的AI 顧問及開發服務,量身規劃下一波升級,從單一專案到整體營運系統的 AI 化。

結語

AI 專案開發沒有標準答案,但透過紮實的需求釐清、彈性的協作安排與循序漸進的實作,大多數小團隊都能量身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數位成長路徑。如果你正規劃導入新科技,不妨以本文案例為參照,勇敢思考「原來我們也辦得到」。 遇到技術、策略上的疑問,也歡迎與 Miipath 顧問團隊交流,讓更多創新想法真正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