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AI 已經不再是大企業的專利,越來越多小團隊也開始嘗試導入智能工具來優化日常運作。本文聚焦於三則真實諮詢經驗,拆解這些企業在 AI 開發初期常見的疑問與困難,以及最終如何克服障礙、落實專案,帶給同樣規模經營者實用又有啟發的參考。
導入 AI,真的適合我們這種小公司嗎?
案例一:南部旅宿業者的第一個自動化助理
一間在台南經營 17 間客房的民宿,團隊只有 7 人。老闆娘很有想法,但提到 AI ,第一句話總是:「我們資源這麼少,有可能玩得起嗎?」 經過初步諮詢,我們協助他們盤點日常流程,發現最大痛點在於重複回覆相似的 LINE 詢問。透過建置一個簡易 FAQ 聊天機器人,三週內就能讓 70% 常見問題自動解答,減少主要客服每天近兩小時的工時負擔。 要點回顧:其實從小型流程優化做起,AI 專案規模可以很迷你,也足夠帶來明顯改變。
啟發與行動
與其糾結技術門檻,建議先明確找出哪一個資訊流或回應流程最佔人力,從單一、明確的需求著手,就容易看到立竿見影的結果。
經費有限,還能發包做AI嗎?
案例二:個人行銷顧問的自動化專案
一位接案型的行銷顧問,長期幫不同品牌經營社群與內容。一開始對 AI 開發頗有疑慮:「我們這種一到三人團隊的預算,能做得像坊間說的那麼高大上嗎?」 我們大幅簡化開發流程,協助她建立自動化文案生成——只需輸入品牌關鍵詞及本週主題,即自動組合成社群貼文草稿。全案僅運用低程式碼平台搭配 GPT API,開發周期短,也大幅降低了初期投入。 要點回顧:經費有限不是障礙,反而促使專案團隊聚焦於真正的關鍵痛點,精準解決後再一步步微調。
啟發與行動
許多時候,預算有限反而讓決策必須務實高效,建議先設定一個明確可衡量的小目標,小規模試行、確認回報效益後再循序擴大。
沒有人懂技術,怎麼跟工程師溝通?
案例三:身心靈療癒工作室的預約自動化
一對母女經營的芳療工作室,堅持高品質手作與深度諮詢。最初她們害怕自己的團隊完全沒有 IT 相關背景,不知道怎麼「說 AI 的語言」。 我們帶領她們「用生活語言講需求」——用手繪流程圖、逐步說明每個預約場景遇到的難題。工程師則協助將這些需求拆解為可開發項目。最終,她們收穫了一套專屬的預約系統與自動提醒助手。 要點回顧:即使完全無技術背景,也可以通過生活化、逐步拆解的方式,與開發團隊有效協作。
啟發與行動
不懂技術不是阻力,溝通重點在於具體描述「我想要怎樣的結果」、「何時、何種情境下系統需自動幫什麼忙」。善用顧問團隊協助轉譯,放心把需求說明白!
結語
透過上述三個故事可以看到,**小型團隊導入智能應用其實可以很生活化、很接地氣,不需要一次到位或砸大錢,也不怕沒技術人員。**每一步的勇敢實作與溝通,才能讓創新真正落地。 如果你也卡在啟動 AI 的起點,不妨聯繫 Miipath 顧問團隊,一同找到適合自己的第一步,讓技術成為後盾,而非壓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