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應用顧問與開發服務

以「先拿效益、再建基座」為策略:先用 Quick Wins 解決痛點,接著打造 AI-Ready 的網站/內部系統,逐步擴成自動化與決策儀表板,甚至延伸到 CRM/SaaS。

Quick Wins(4–6 週)AI-Ready 基座可延伸 CRM/SaaS
AI 儀表板與自動化流程示意

我們怎麼幫你導入

先解決眼前問題,再搭好可擴充的基座;有成效後再放大。

Step 1:Quick Wins(4–6 週)

最快產生效益的 1–2 個用例,優先落地。

  • Line OA/Email 常見問題自動回覆
  • 表單→審核→簽核→歸檔 一條龍
  • 指標與報表:從「看不到」到「看得到」

Step 2:AI-Ready 基座

把網站/內部工具做成可擴充、可串接且可監控的「基座」。

  • 乾淨的資料流:表單、檔案、事件都留痕
  • 統一身分/權限、環境設定與監控
  • RAG/對話助理的知識庫策略與治理

Step 3:放大(CRM/SaaS)

把成熟用例產品化,擴成微型 CRM 或 SaaS。

  • 客製 CRM 模組(名單、任務、帳務)
  • 角色權限、多租戶、審計軌跡
  • 定價/訂閱、報表與警示中心

把零散工作,連成一條可追蹤的路徑

我們把 Line/表單/Email/日曆等事件,整理成可觀測、可追蹤的流程;關鍵節點有紀錄、異常會警示,管理層則有一頁式 KPI。

  • 事件驅動流程(webhook / 排程)
  • 非結構資料 → 摘要/表格化
  • 儀表板與報表:決策用的一頁真相
文件流進儀表板的示意圖

典型應用情境

選幾個最貼近你的,先做就先有成效。

客服體驗升級

Line OA/官網 FAQ 自動回覆,進線減 40–60%。

重複流程自動跑

表單→審核→簽核→歸檔;週報/請款自動化。

內容與資料整理

自由文字/截圖 → 可用摘要與表格化資料。

即時決策視角

KPI 儀表板、ROI 報表,營運一頁就看懂。

生態系整合

Google / Notion / Slack / Line 串接,資料不再散。

合作流程

需求盤點

訪談現況、界定可量化的成功指標。

PoC / Quick Wins

4–6 週上線第一批可見效的用例。

建基座與整合

AI-Ready 的網站/系統與資料流。

上線與優化

迭代調整、監控與維運。

我們不是交付就結束,而是把流程跑穩;如果你要,我們也協助把成熟用例產品化。

你會拿到什麼

文件與規格

  • 導入計畫與流程圖
  • API/資料欄位設計
  • 驗收項目與量化指標

系統與可觀測性

  • 可維運的自動化流程(排程/Webhook)
  • 儀表板/報表(KPI/ROI)
  • 監控與異常告警(可選)

常見問題

一定要先做 AI-Ready 嗎?可以先做其中一部分?

可以。我們先做最有感的一兩個用例(Quick Wins),同時把資料流與權限等基礎設計好, 日後要擴充時不會卡關;你也可以只做其中一部分。

會不會變成一堆工具的拼裝?維護很麻煩?

我們把事件、資料與權限收斂成可觀測的「路徑」,該自動化就自動化、該落庫就落庫;文件完整、權限清楚,維護成本可控。

我們原本就有網站或工具,還需要重做嗎?

不一定。能接就接、能改就改;只有在擴充性或安全性真的卡死時,才會建議重做成 AI-Ready 的基座。

想用 AI 讓流程自己運轉?

我們先從一兩個 Quick Wins 開始,兩週內看得到雛形。